中國風水與人類文明進步發(fā)展過程
風水在國人的心目之中也是神秘的名詞,自古以來,有關風水的故事,及其神話般的應證,似乎在國人的心目之中感到不可思儀,對于風水竟然會有如此強大的神秘力量,而大感疑惑不解。對于風水的探討,似乎僅在是否為迷信的圈圈打轉;可是至今卻尚未有一定論之,豈不可悲?
有一些風水基本觀念的人都知道,風水名詞首見于《葬經(jīng)》一書: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謂之風水。然而自古以來,風水的發(fā)展過程中,卻有其它各種的名稱,如地理、陰陽、卜宅、相宅、相土、圖宅、形法、青囊、青烏、青鳥、堪輿等,均泛指風水的學問。而時至今日,風水的名稱已經(jīng)廣泛流于民間,堪輿的稱謂似乎在學術界較被認同。而無論風水的名稱如何,風水若不在其名詞之內(nèi)打轉,而就其所包含實際的內(nèi)涵與意義來說,應是定義為:舉凡人類為其居住環(huán)境所為的一切行為皆可謂之;包括對于居住環(huán)境的評估、分析、分析、計算、規(guī)劃、選擇以及處理的一種學問。
既然風水是概括了人類與其所在居住環(huán)境的各種學問;故而自有人類以來,必須與風水所代表的各種內(nèi)涵,發(fā)生一定的相對程度的關系;因此對于我國之風水之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將其分為下列幾個階段說明之。
一、原始人類求生存權時期之風水
二、氏族部落聚合時期之風水
三、農(nóng)業(yè)社會神權時期之風水
四、陰陽五行盛行時期之風水
五、五味雜陳時期之風水
六、現(xiàn)代人類應有之風水觀
一、 原始人類求生存時期之風水
如果說風水是人類為其居住環(huán)境所為之一切行為而言,那么,在我國舊時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到山頂洞人這段漫長的歲月里,就已經(jīng)具備了風水的基本概念了。
《易.系辭》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在咱們所居住的地球上,自有人類以來,因為人類本身并無攻擊或是防御性的器官,必須利用本身以外之他物抵御外侵,也為了考慮到如野獸及自然界的侵擊而必須群居,而在居住方面則必須利用天然的地形地物,或是利用各種的工事,抗御外來的侵襲;這是原始人類為了生存權而所必要的選擇;當然,這也應該說是風水學的基本萌芽觀念。
當然,除考慮各種之安全條件以外,人類也必須顧及其基本生活上的種種需要;例如,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基礎,因此原始居民選擇其居住環(huán)境附近有常年不斷的水流、湖泊或泉水,以保證他們的生存需要。例如藍田猿人瀕臨灞河,北京猿人及山頂洞人瀕臨壩兒河及永定河等;這種擇居不能離開水源之處太遠;在風水學上就是所謂近水而居,甚至可以說是具備了,所謂風水學中五大要素,龍、砂、水、穴、向中,水的形成雛型或是基本概念。
同時為了要避開河水泛濫或倒灌入洞,以至于淹沒所居住之地,要防止水患之憂,故而不能棲息于低洼之地,必然擇居于一定的高度上,以避開這些風險;例如藍田猿人的棲息地之前緣就高出河床約100米,而北京猿人則有70米,其它所知之原始人類,其擇居之地點皆是離水源不遠的臺地之上;一如《墨子.辭過》所云:古之民,未知為富室時,就陵阜而居,允而處。這也是《管氏地理指蒙》所云:欲其高而不危的風水概念。
另外,為了采光以及生活上進出的方便,天然洞穴不能太深;所選的山洞周圍之附近,亦必須有植物茂盛,有較豐富的果實、枝葉供當時的人們采集食用,當然,附近有許多動物可供狩獵的話,就更加符合條件了;除此之外,原始人類還要會考慮到天氣的寒暑變化、陽光的照射、氣候的變遷、地理位置的適宜、通風、采光等等。這種需要運用智慧所做的觀察與評估,所得出的結果就是風水學上所謂枕山襟水、負陰抱陽的本能概念。
孟子的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是說在地勢低洼的地段作巢居,地勢高亢的的地段作穴居。又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眾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當代的一般學者本來認為我國先民穴居的主要分布,是在我國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地區(qū)。然而,隨著當代考古學家的研究,及陸陸續(xù)續(xù)出土文物的發(fā)掘,在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西南地區(qū)和東北有黃土地帶的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了原始人類穴居的遺跡;這無疑是表明了穴居的方式,是當時人類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居住方式之一,不僅限于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而已。正所謂古人云:夏則居橧巢,冬則居營窟。例如在我國北京周口店所發(fā)現(xiàn)的北京猿人居住地之穴居洞遺址,皆離低漥地有相當?shù)母叨,以及符合各種以上所言基本生活要件;而在出土的文物證據(jù)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蚌殼,故而顯示當時的猿人離水源必然不遠;這已為考古學所證明了的,除北京猿人外,更早的藍田猿人,或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廣東馬壩人等均是依洞而棲,其居住的地理條件亦是有相當類似之處,除居于丘陵、近水源外,亦皆有發(fā)現(xiàn)其出土的文物中有類似貝殼之裝飾品。而屬于新石器時代浙江省河姆渡遺址的出土,被發(fā)現(xiàn)有圓本、方木、木板等千件以上之欄桿式建筑,考古學者指出,這些桿欄式建筑是由巢居發(fā)展而成,《舊唐書.南蠻傳》曰: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桿欄。這種桿欄式建筑被發(fā)現(xiàn)有避瘴氣、毒蟲、防潮作用,也表示了原始人類亦有其基本的健康概念了。考古學家咸認為“巢居”和“穴居”這兩種居住環(huán)境就是我國除了洞居以外最原始的居住形式。
而無論原始人類的擇居是巢或是穴,這些擇居條件及其它考慮的因素綜合的結果,大抵說來,已經(jīng)符合了《陽宅十書》所云: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并已具備了《宅經(jīng)》所主張之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的基本要求;而這基本概念也可以說就是風水的原始觀念之一;這種風水觀念就是中國風水學的萌芽;而原是人類依照其本能所為的安全與舒適選擇洞穴的方法,就是已經(jīng)具備了風水學上五大要素中,所謂點穴的基本觀念;六愚也相信這種點穴的基本觀念,就是這五大要素中龍、砂、穴、水、向中之"穴"的由來;然而,以上種種本能需要的觀念卻是原始人類為了求生存所為的基本風水觀念而已。
- ·上一篇文章:風水地理大師秘傳尋龍點穴--中國《地理全書》
- ·下一篇文章:風水學在殷商時代萌芽發(fā)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