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守歲
守歲年俗
守歲。《荊楚歲時記》載:“歲暮家家具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意思是說,這一夜,家家備酒菜,全家人守歲、飲酒迎新年。守歲前,在祖宗牌位前供一碗守歲飯,到正月十二倒在街上或路上,以“去故納新”。晉代周處《風土記》:“除夕,大旦不眠,謂之守歲”。
守歲也叫“熬年”。相傳古代有種叫“年”的怪獸,每到年三十晚就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人們?yōu)槎惚?ldquo;年”,當晚早早關(guān)緊大門,不敢睡覺。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竄進一個村子,把一村人幾乎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服的新婚夫婦平安無事,幾個玩鞭炮的孩子也幸免于難。從此人們知道“年”怕紅、怕光、怕鞭炮聲,過年那天便家家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年”就不敢再來了。
“年”危害人間的事傳到天上紫微星耳里,紫微星用火球把“年”打倒,再用鐵鏈子鎖住。因此人們每年此時便放鞭炮,燒香祭拜紫微星,叫做“出天行”。
“三十的火,月半的燈”,全家圍坐在大火塘前,聽著 “噼啪”的火炸聲,看著通紅的歲火,任衣服烤得發(fā)燙,臉烤得通紅,身上暖烘烘的,心里難得的安靜和溫馨;鹛林械拇蟾泶癫瘢抢显鐐湎,放在山墻下陰干的。疙瘩越大越有火力,燒一夜不用加柴。半夜熬不住了,當家人便掏出一沓票子,家人齊說 “發(fā)了!發(fā)了!”小孩對票子大小不在乎,卻盯住那幾張新花花的,希望發(fā)給自己。老爺子、老奶奶咬著旱煙袋兒,時不時地 “吧噠”兩口。當母親的喜歡拿著長長的火鉗,時而翻翻柴疙瘩,時而揭開火塘上的大吊鍋蓋瞅瞅,起身加瓢水。時而爬上燕子樓,撮一大瓢洋芋,倒進紅紅的火灰中;過一會又拍打著生苞谷面粑粑,放進另一邊的火灰中,總不得閑。子夜后,一家人喝著吊鍋里的臘肉骨頭湯,掰著苞谷面饃,剝著又軟又甜的燒洋芋,等著“出天行”。
出天行。守歲到雞鳴后,大人叫醒小孩,全家人出門,迎接上天復(fù)命的百神。百神初一子時降臨人間,到時鞭炮齊鳴,對天跪拜!肚G楚歲時記》載:“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山臊實為狒狒類動物,因其傳染疾病,故視為鬼魅。
出天行時,院中放一小方桌,上放一把“五谷斗”,斗內(nèi)插三炷香、一對蠟燭,放三刀黃裱紙,火籠邊烘一捆蔑黃。雞鳴后,點蠟燭,燃香,燒黃裱紙,向天磕三個頭,祈求神靈保佑新一年萬事昌順。放鞭炮時看誰家起得早,一家放鞭炮,喚起千萬家,掀起團年后又一次放鞭高潮。放鞭炮貧富有別,富人家鞭炮放得長,千字頭、萬字頭、地雷式、天女散花式,種類繁多。高山人家鞭炮少,就用火銃放三槍,叫“三眼槍”。出天行畢,家長把“五谷斗”抱回家,放在神龕上。主婦及小孩到場院抱一抱柴,以示新年添“財”。自有央視春節(jié)晚會后,出天行就以新年鐘聲為準,大放鞭炮,其它祭祀儀式則基本消失。農(nóng)村出天行后,天快亮時,男人到河里或井中打一擔水挑進屋。俗話說:“新春發(fā)財好源頭,一擔銀水往屋流”,F(xiàn)在有了自來水,此習俗自然終止。
出天行是每戶人家新春的第一次興奮,放爆竹、抱柴、抱五谷豐收斗、挑銀水進門。程序完了,全家人才開席吃“元寶”。
- ·上一篇文章:廣東潮汕假穴風水(墳?zāi)过堁ǎ﹫D解
- ·下一篇文章:廣東惠州風水寶地(明堂)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