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風(fēng)水、楊筠松風(fēng)水大家名著葬法倒杖
順杖――順接來脈、正面點穴。這種穴位一般位于主山峻拔端正、落脈逶迤而下的山麓之地,此處脈氣不強(qiáng)不弱、不軟不硬,站在這個地方觀看巒頭,因而不會產(chǎn)生壓抑感,此外朝山、案山遠(yuǎn)近相迎,龍砂虎砂左右護(hù)逆,形勢理想故用順杖。
逆杖-------脈急中沖用逆杖,以旁求龍之倚穴,如龍勢雄強(qiáng),氣脈急硬,饒減轉(zhuǎn)跌。避煞葬吐,拂耳枕臂,挫急歸緩,斜倚直倚是也。要眾山拱固,眾水交結(jié),明堂平正,四獸咸備,作福甚速。
縮杖-------脈甚急,就頂蓋曰縮,有如柱劍之聚環(huán)頭者,謂之降煞穴、坐煞穴、寒桶漏穴是也。如四山高峻環(huán)抱,本山低纏而脈短,打開百會湊緊蓋,送拂頂斗脈葬之,使之乘氣。要四獸全備,并不孤露,主后跌斷復(fù)起,穴前明堂又有一泓真水者方結(jié),否則粗氣未脫,八風(fēng)交吹。
離杖-------脈甚急就龍?zhí)撜吃浑x,有如懸筆之垂珠滴者,謂之脫煞穴、拋穴、接穴、大陽影光穴,懸棺長鬣封是也。如龍雄勢猛,卸落平洋,結(jié)成盤珠,鋪氈展席,遙對來脈,壘土浮,高大為墳,便知聚氣須用客土堆成,要有微窩靨或草蛇灰線者方結(jié),否則旺氣未平,必主災(zāi)禍。
沒杖------形俯面飽用沒杖。如肥乳頑金,氣脈微茫,乘其所止,開金取水,闊理臺道,端正沉葬,謂之葬煞穴,卻不可錯認(rèn)頑硬天罡以誤人。
穿杖-------形仰口小用穿杖。如瘦體削木,氣脈淺促,串其所來。取宛宛之中,鑿孔穿入,側(cè)撞斜插,橫撞深插,謂之被煞穴,卻不可錯認(rèn)欹斜掃蕩以誤人。
離杖――脫離來脈,遠(yuǎn)處受穴。此法常用于龍脈頓跌,而龍砂、虎砂又遠(yuǎn)離主山的情況下,如此點穴據(jù)說是因為脈急難停、脫落平坦,如蠶之脫繭、蟬之脫殼,形體雖在此而生氣別脫出于外也。其實真正的原因則在于主山立陡、龍虎遠(yuǎn)衛(wèi),因而若離開來脈相當(dāng)距離選擇穴位,既可收到綴杖效果,使主山不致壓抑,又可平衡其周邊關(guān)系,使穴位不至于過份臣服于后山而相對疏遠(yuǎn)了左龍右虎與朝砂、案砂,所謂處世之道,不即不離,做人之要,貴拉關(guān)系,人際如此,山水亦然。
對杖――將杖頭對準(zhǔn)前后左右,取其四勢,登對而中心受穴,在龍真穴正、四勢平和,可是落脈卻沒有"窩、鉗、乳、突"這些明顯的地貌特征可資選擇的山間小盆地,用沒杖等法比較困難,于是,堪輿家就只好對前后左右,以"天心十道"之法定穴,故名對杖。
截杖――截去穴前多余之氣即吐出之舌,以受穴位。此種穴形的特征是來脈 兩水夾山、一水橫攔,呈長崗之形,左右雖為夾拱,卻難包其長吐之舌,故立穴宜截去其多余之氣,于"舌根"正中騎脊立穴,長舌猶如漢字"本"字去其豎劃下部即成太字,(比如說三個長崗形山脈下延,準(zhǔn)備定穴在中間山脈,但中間山脈盡頭又比兩邊山脈長,這樣龍虎砂就包不住,故把前面裁掉穴位退回龍虎之內(nèi)也)明代十三陵之首的長陵,就用的是截杖,所截的長舌(即史書上所說的北坡)足有一公里長。
離杖--脈甚急就龍?zhí)撜吃浑x,有如懸筆之垂珠滴者,謂之脫煞穴、拋穴、接穴、大陽影光穴,懸棺長鬣封是也。如龍雄勢猛,卸落平洋,結(jié)成盤珠,鋪氈展席,遙對來脈,壘土浮,高大為墳,便知聚氣須用客土堆成,要有微窩靨或草蛇灰線者方結(jié),否則旺氣未平,必主災(zāi)禍。
斗杖--山長橫體用斗杖。如斗斧眼,然龍勢延袤,借堂收納,于后樂端正之中,前朝登對之所,貫腰架折,貼脊實倚,重插、深插,謂之馭煞,而拿扯牽弓,腕藍(lán)扳鞍之穴是也。
綴杖--勢強(qiáng)脈急,就山麓低緩處頂脈實粘,故曰綴。當(dāng)脈則大斗,脫脈則犯冷。乃于息氣已脫之前,勁氣既闌之后,稍離三尺,緩其悍急,使其沖和,謂之脫煞粘穴。要四獸皆低,并不凌壓,真氣滴落,眾水有情方結(jié),不然脫氣尖脈,難免泥水之患。
犯杖--饒龍減虎,犯過脈中,如侵境相犯之犯,即棄死挨生,外趨堂氣者是也,此多乳突結(jié)。